澳門氣象·天文 – 民間角度·分析氣象

澳門百年氣象觀測

澳門氣象台於1952年成立,不過澳門的氣象觀測早於十九世紀中期便開始了!

底圖來源:https://www.gov.mo/zh-hant/news/346322/

早期

注意事項

感謝您瀏覽澳門氣象·天文網頁,引用、複製或轉載由本站自行創作(作品)的內容請標註來源,謝謝!

鳯凰山天象台

  • 早在明朝的萬曆年間,澳門已有觀測天象的紀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在澳門進行天象觀察,並相傳曾於鳳凰山(即現今白鴿巢公園)建立一天象台用作觀測星象及天氣之用,這是「澳門最早的天文台」。不過這座天文台很快便廢棄了。

1864

澳門最早的天氣紀錄

  • 十九世紀中葉,霍亂侍虐澳門。1864 年,澳門軍事醫院(Hospital Militar,即現今山頂醫院)為了研究疾病與溫度變化對病人的影響,在時任衛生總局長、澳門軍事醫院外科主管醫生盧西奧(Lúcio Augusto da Silva)的主導下,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氣象觀測,視為澳門氣象觀測的最早正式紀錄。
  • 這些觀測數據刊登於澳門衛生狀況月報之上,不過在 1865 年 2 月後澳門衛生狀況月報不再見有關資資料。
  • 一直至 1874 年,《澳門地捫政府憲報》才再次出現每日的氣象觀測資料。觀測要素包括了氣溫、氣壓、風速風向、雲量及水文數據,觀測時間為每日四次,這些觀測事務均是由駐澳葡軍所負責,當時的測量點為內港的軍艦(Tejo)上,不過不知何原故,1876 年後的《憲報》又不再出現氣象觀測資料。
1864 年 7 月的《澳門地捫政府憲報》首次刊登盧西奧醫生主導的氣象觀測資料,包括氣壓、氣溫、相對濕度及水氣壓。觀測儀器均由葡國里斯本引進,按照里斯本理工學院氣象台 (Observatório Meteorológico da Escola Polytecnica de Lisboa)的測量標準,每天上午 9 時及下午 3 時進行觀測。 (圖片來源:澳門檔案館)

1880s

施拿地 — 澳門恆常氣象觀測的始發人

澳門海軍上尉施拿地(圖片來源:pt.wikipedia)
  • 1880 年,當時的上海徐家匯天文台台長向澳門海軍施拿地(Demétrio Cinatti)上尉提出請求,希望可以獲得澳門的氣象觀測結果,然而當時澳門僅有一個安置於水警署的氣壓錶作為氣象觀測,觀測數據不盡完善。
  • 施拿地認為澳門的氣象觀測與其他地方存在差距,再加上澳門在 1874 及 1875 年均發生嚴重風災,因此在馬尼拉天文台及徐家匯天文台的協助之下,1881 年施拿地上尉便在摩羅兵營(又俗稱:水師廠)成立一氣象處並建置了一些基本的儀器,定期觀察各種氣象要素。

1900

總督訓令:氣象處改組為氣象台

  • 1900 年 12 月 29 日,時任澳門總督高士德(José M. Sousa Horta e Costa)公佈第 176 號訓令,將原位於水師廠的氣象處改組為氣象台(Observátorio Meteorológico,時稱:天文台),總部從水師廠搬遷至主教山教堂旁的一座附屬建築物內(稱為「西望洋山站」),以便更好地觀察內港的情況。不過,此氣象台仍然隸屬於港務局管轄。
  • 自此,澳門便開始了正式的恆常氣象觀測,現今澳門氣象局的百年氣候統計資料亦由 1901 年開始。
1905 年南灣的照片,可見主教山聖堂及其附屬建築物,亦即氣象台所處的位置 (圖片來源:澳門檔案館)

1903

東望洋山站

  • 西望洋山氣象站的觀測僅維持了約 3 年多便搬遷至聖若憲炮台(Forte de S. Jerónimo,即現今松山一帶),海拔高度約 67 米,稱為「東望洋山站」。
  • 1905 年 8 月中旬,鄰近地區不時發生地震,其中在 12 日澳門西南方的磨刀門發生一次黎克特制 5.5 級的地震並對澳門造成損毀,故同年氣象台從日本購置一台新型的地震儀(惟至 1918 年才正式投入運作)。 
  • 1905 年亦設立報時信號服務,每日與香港及日本定時校准時間。1918 年,安裝了由英國氣象學家 Joseph Baxendell 和 W.H. Dines 所設計的風速計及電子雨量儀。
  • 東望洋山站維持了超過 60 年觀測,直至 1966 年才結束使命。
1925 年一張南灣景色圖,其中可見氣象台的所在位置 (圖片拍攝於:澳門博物館滄海明珠展覽)

1950s

氣象台不再由港務局管轄

  • 葡國於 1950 年 6 月 17 日刊登第 2042 號法令,頒布在各個殖民地設置氣象台,該法令隨後透過澳門殖民地總督柯維納(Albano Rodrigues de Oliveira)於 1950 年第 50 期《憲報》以訓令形式刊登。1950 年 10 月 22 日,柯維納再度公布訓令,使氣象台與另一部門合併。隨著兩條訓令的頒布,澳門港務局正式結束其在澳門超過一世紀的氣象觀測職責。
  • 從 1951 年 9 月起,《憲報》中的氣象報告不再提及由港務局發出。
  • 在前上海徐家滙天文台台長魏斯神父(Ludovicus Dumas)的大力協助和整頓之下,氣象台增置了一些新式的儀器。至 1952 年初,澳門氣象台(Serviço Meteorlógico de Macau)正式脫離港務局管轄獨立成一部門。自此,澳門所有氣象範疇之職責,包括風球的懸掛決定不再由港務局負責,直至現今。
  • 澳門氣象台獨立成部門後,首任台長由葡國里斯本中央政府派澳的賈比得(Manuel Tomaz Ferreira Cabrita)擔任。1952 年 6 月 24 日,葡國海外部長羅瑟文(Manuel Maria Sarmento Rodrigues)及澳督史伯泰(Joaquim Marques Esparteiro)曾親臨視察。

氣象台地方不敷使用

  • 其實早在 1949 年 4 月,葡屬澳門政府已計劃再度將氣象台搬遷,惟地點尚未確定。至 1952 年氣象台獨立成一部門後,搬遷之事仍是未知之數。
  • 時任澳督史伯泰曾於 1953 年表示會致力令氣象台有更進一步的改善,並會設法另覓新址以使氣象台日後有更大的發展。不過,一直至 1965 年氣象台的搬遷事宜才有正式的定案。

氣象服務持續進步

  • 在葡屬澳門政府的撥款下,氣象台廣購氣象儀器。1952 年 8 月,大批儀器從葡國里斯本及美國運至澳門,這些儀器包括了雨量計,以用作於每小時降雨量的觀測。現今澳門氣象局的一小時雨量歷史資料便是由 1952 年起算。在賈比得擔任台長後,氣象台積極加設各種氣象觀察儀器、擴充各部門組織、增聘員工負責氣象工作,使澳門氣象台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 1953 年 3 月 6 日,澳門氣象台開始在電台放送天氣報告,每日上午 11 時播放天氣報告,初時只設英、葡語,後來才增設中文播報。同日起,澳門氣象台亦透過電碼形式,向鄰近地區的船隻廣播天氣概況。

1966

氣象台總部再度易址

  • 1965 年,原在大炮台的兵營被改建為氣象台。1966 年 4 月 28 日,澳門氣象台總部正式從聖若憲炮台遷至大炮台。同年 6 月 22 日大炮台正式對公眾開放,此前大炮台一直是澳門的軍事禁區、全市的防禦核心,嚴禁外人進入。
  • 1979 至 1980 年起,澳門氣象台易名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Serviços Meteorlógicos e Geofísicos de Macau),大炮台繼續作為該台的總部。

1989

打電話查天氣

  • 1981 年 10 月,倫敦大東電報局在澳門成立了澳門電訊有限公司,自此澳門的電訊得到了顯著的發展,不少市民也開始安裝固網電話,因此,每當有熱帶氣旋侵襲本澳時,氣象台收到愈來愈多市民詢問天氣情況,經常令到線路繁忙,故於 1989 年 6 月 29 日起推出天氣報告錄音專線 —「電話天氣查詢熱線」。 
  • 該熱線的天氣報告由氣象預報員親自錄制,當時的號碼分別為:911(葡文)及 912(廣東話)。「電話天氣查詢熱線」給予市民更加便捷的天氣消息接收渠道。

1996

氣象台遷往氹仔

  • 1989年 11 月 15 日,澳門國際機場正式開始動工。1991 年 6 月,時任澳門總督政務司麥善道(José Manuel Machado)表示當機場落成以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將搬往機場附近,而大炮台台址則另闢為旅遊景點。翌年 2 月,澳門文化司署(即現今文化局)始選址計劃興建澳門博物館。1994 年 10 月,時任澳門總督韋奇立(General Vasco Joaquim Rocha Vieira)將軍宣布選定於大炮台興建澳門博物館,工程會在 1995 年起動工。隨後,政府宣布氣象台將會遷往氹仔雞頸山(大潭山的一部份),最終在 1996 年 7 月 26 日,大潭山新大樓揭幕,氣象台總部正式搬至該處。
  • 大潭山視野廣闊,能夠鳥瞰整個機場的氣象情況,加上周邊環境受城市發展影響程度低,的確是建立氣象台的極佳位置。

1990s

加入世界氣象組織

  • 1996 年 1 月 24 日,澳門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亞洲地區一員,並在 1997 年 11 月於澳門舉辦了世界氣象組織(亞洲區)的天文及水文管理研討會。政權移交後,澳門繼續成為該地區的成員。
澳門為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其中一員

澳門境內首座天氣雷達

  • 1997 年中,澳葡政府出資一千四百萬元興建的多普勒天氣雷達建成,這是澳門境內第一座的天氣雷達。不過,隨著珠澳雷達的建成,這座雷達現已結束業務運作。
座落於大潭山氣象局後方的天氣雷達

1311

  • 1998 年 3 月 24 日,電話天氣查詢熱線的號碼由原來的 911 及 912,正式統一為 1311,並一直沿用至今。

進入互聯網時代

  • 1998 年 2 月 25 日,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設立互聯網頁。起初網頁只提供未來一天天氣預報,隨後增加至四天。2011 年 3 月 23 日增至七天。另外,1999 年 3 月 23 日起開始於網頁公佈空氣質量數據。

2012

澳、珠合作

  • 澳門及珠海於 2012 年 9 月起合作共建天氣雷達,澳門出資、珠海出地。雷達興建於澳門西南方約 26 公里的珠海轎頂山上(位於珠海金灣機場附近)。2013 年 12 月該雷達站正式啟用,是廣東省內首座S波段雙偏振多普勒天氣雷達。此外,兩地亦合作展開相控陣雷達網計劃,澳門負責當中四分一的資金。該項目於 2018 年 12 月 31 日正式建成,有助監測珠江口西岸的極小尺度對流系統。

2020

獲評為百年觀測站

  • 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於 2020 年 9 月 30 日舉行的執行理事會第 72 次屆會(EC-72)決議草案 4.2,澳門氣象觀測主站(現為大潭山站)獲認可為 WMO 的百年觀測站。雖然澳門觀測主站歷經三次搬遷,但仍然符合「觀測站搬遷或測量技術的改變均未顯著影響氣候時間序列數據」等相關要求,故符合 WMO 百年觀測站的標準。
1966 至 1996 年澳門氣象台大砲台總部
(圖片來源:https://www.gov.mo/zh-hant/news/346322/)

 澳門氣象台及澳門氣象局歷任首長

1952 年前,台長職位由澳門港務局局長兼任。自澳門氣象台脫離港務局管轄至今,共經歷 17 次首長變換。 1998 年之前的台長由葡國中央政府派澳的專家所擔任。澳葡政府為了保持各部門在政權移交後繼續運作,故在 90 年代開始展開部門本地化進程,愈來愈多華人擔任部門的高級職位。1998 年 11 月,葡籍台長黎梓健離任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台長改由副台長馮瑞權所擔任,他是氣象台首位的華人台長,亦即意味著氣象台已完成部門本地化進程。

 

以下是本站從歷年的《澳門憲報》/《澳門政府公報》統整而來的澳門氣象台首長名單:

在任時間 台長/局長名稱 備註
澳門氣象台/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1952~1999/12)
1952~1955/10 賈比得
Manuel Tomaz Ferreira Cabrita
1951 年 9 月已從葡國來澳履職氣象台(港務局)首長,至 1952 年初澳門氣象台成為獨立部門後便擔任了首任台長一職
1955/10~1959/07 馬打寮
Agostinho Pereira Natário
1955 年 10 月 12 日從葡國經香港抵達澳門,正式擔任澳門氣象台第二任台長。曾撰書 Tufões que assolaram Macau(颱風侵襲澳門)
1959/07~1963/08 羅德禮
Bento Claudino Monteiro Rodrigues
因為工作表現良好, 1961 年 5 月 30 日獲政府委派續任兩年。 1963 年 8 月 22 日離澳返葡
1963/08~1967/12 白禮沙
Adelino Lopes Prêsas
羅德禮在任時,白禮沙為副台長
臨時台長:1967/07~1967/12
1967/12~1969/08 Mário Rodrigues Marques Calado 代理台長
1969/08~1972/03 利馬
Fernando Vidal Q.C. Real e Lima
代理台長
1972/03~1974/08 庇打拿
César Pestana
1974/08~1975/07 喜和拉
Humberto Romão Évora
副台長,庇打拿離任後暫代理台長
1975/07~1977/09 林慕斯
Armando Moreira Ramos dos Santos
1977/09~1985/09 施梅士
Joaquim Baião Simões
代理台長:1977/09~1977/10
1985/09~1991/01 江暉浩
Dário Xavier Queirós
1991 年 1 月 3 日凌晨,氣象台的值班員工發起罷工。上午八時,更多員工加入罷工行列。原因是江暉浩近數個月以台長的身份進行濫權,試圖恐嚇及威迫員工,近日更以資金不足為由,辭退一名中國籍的氣象台職員,並表示稍後會再有人被辭退。不過,辭退該員工後的翌日,江暉浩卻聘請了一位葡國女士。罷工職員譴責台長對本地華人和土生種族歧視,一班員工至澳督府表達訴求,結果在公職人員協會的斡旋及運輸暨工務司司長的調查之下,事件才得到解決。

根據《華僑報》的報導,罷工員工譴責江暉浩「極權主義統治、專制橫行態度、濫用職權及恐嚇」並指他曾向員工說:「我就是法律」。

江暉浩在罷工事件中稱員工對自己的譴責「絕不正確」,因為感覺不受尊重,1991 年 1 月 12 日辭退台長職位。
1991/04~1996/09 馬文傑
António Pedro Fernando da Costa Malheiro
馬文傑是葡國著名「天氣先生」,亦曾是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的氣象專家。他在 1991 年 3 月 27 日抵達澳門,4 月 4 日始擔任台長一職,上任後隨即表示與員工商討一個周詳的重組計劃是首要工作。1994 年 7 月在接受《澳門日報》的專訪時表示由於澳門的地理環境不同,故無設立暴雨警告的必要。他在任期間,氣象台設備趨向現代化,並大力培訓氣象台員工以使他們有能力應付日後氹仔機場的監察工作。此外,他在任時氣象台總部由大炮台遷往氹仔。
1996/09~1998/11 黎梓建
Olavo Francisco Valente Rasquinho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最後一任葡人台長,任期結束後始遂擔任澳門聯合國颱風委員會秘書處秘書長。
1998/11~1999/12 馮瑞權
Fong Soi Kun
澳門氣象台首位華人台長,意味澳門氣象台已完成部門本地化進程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1999/12~迄今)
1999/12~2017/08 馮瑞權
Fong Soi Kun
擔任首長一職近 20 年,2017 年 8 月因「天鴿」事件離職
2017/08~2017/09 梁嘉靜
Leong Ka Cheng
副局長,於馮瑞權離職後作為該局代局長
2017/09~2018/09 譚偉文
Tam Vai Man
同時兼任環境保護局局長
2018/09~2019/03 鄧耀民
Tang Iu Man
原為氣象處代處長及代副局長,於譚偉文不再兼任後作為氣象局代局長
2019/03~迄今 梁永權
Leong Weng Kun
原為航空氣象中心主任及代副局長,2019 年 3 月 20 日作為氣象局代局長;

2020 年 3 月 18 日獲委任為局長

*上述名單由歷年的《澳門憲報》/《澳門政府公報》統整所得,若以後的研究文獻認為有必要,可作更正和補充。

 參考資料

  • 《澳門百業》氣象台
  • 《澳門風物誌》氣象台與砲台結緣
  • 《澳門日報》、《華僑報》當年今日新聞
  • 1864 年 7 月《澳門地捫政府憲報》、1900 年 12 月《澳門憲報》
  • 徐家匯天文台向施拿地索取氣象資料
    https://nenotavaiconta.wordpress.com/2015/01/16/leitura-o-servico-meteoro-logico-de-macau/
  • 1905 年澳門氣象台購入地震儀、1918 年氣象台購入風速計及雨量儀
    澳門編年史 – 二十世紀》P. 123
  • 葡國中央政府頒佈之第 2042 號法令
    https://dre.tretas.org/dre/298421/lei-2042-de-17-de-junho#summary
  • 倫敦大東電報局在澳門成立澳門電訊公司
    https://macaudata.fmac.org.mo/macaubook/book093/html/23001.htm
  • 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報導有關 1311 熱線之試行新聞
    https://www.gov.mo/zh-hant/news/67878/
  • 嗚謝陳永漢先生提供 1990 及 1993 年澳門氣象台的照片
  • 澳門氣象站獲評為百年氣象觀測站
    https://www.gov.mo/zh-hant/news/346322/
    UPGRADED RECOGNITION MECHANISM FOR LONG-TERM CLIMATE OBSERVING STATIONS (EC-72 4.2), WMO

     

*如有遺漏請協助告知,謝謝!電郵地址:webmaster@mmtsweather.com

  本頁最後修訂日期:2022-07-19 22:25 M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