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氣象·天文 – 民間角度·分析氣象

澳門氣象歷史 -

澳門熱帶氣旋警告的演變

注意事項

  • 由本站自行創作(編寫)之內容、文字及作品僅可作非商業性用途,且閣下在轉載、引用或複製至其他地方時,應在該處標註出處:「資料由澳門氣象·天文提供」
  • 若日後的研究文獻認為有必要,本站可隨時作更正和補充。
「天鴿」直襲澳門,東望洋燈塔懸掛十號風球。
圖片來源:《澳門日報》原圖

風球有段故
澳門熱帶氣旋警告的演變

澳門從十九世紀中期起便開始採用旗幟、風炮及燈號作為熱帶氣旋來襲的預警。1912 年起始改懸不同形狀的「風球」,並逐漸演變至今天的一、三、八、九及十號風球。

早期

  • 早期,澳門是一個發達的貿易港,很多外地來到中國的貿易船隻均會停經澳門。位於澳門半島的聖老楞佐堂(現今慈幼學校附近)在建立初期曾於堂前設立風訊竿,以向內港、南灣一帶的漁民提供風暴訊息,故聖老楞佐堂又稱之為「風訊堂」。
  • 後來,居民為取吉祥之意,因此改稱「風順堂」,祝福漁民出海一切風調雨順,平安歸來。

1861 年

  • 凡是有颱風影響的先兆,澳門船政廳(Serviços de Marinha) 會在水警艦或水警總部懸掛旗幟及鳴放風炮一嚮。此外,聖伯多祿炮台(南灣炮台)及大炮台亦會懸掛旗幟及亮燈。

旗幟式樣(紅心白旗)

燈號式樣(兩盞綠燈)

1882 年

  • 1882 年 5 月 20 日起,加入一個預警信號,表示外電指有熱帶氣旋接近,本澳氣壓錶出現下降跡象。此時船政廳會懸掛一黑毯,晚上則亮綠燈一枚。

黑毯式樣

燈號式樣(一綠一白)

1895 年

  • 澳門船政廳進一步改善這套熱帶氣旋預警信號的措施,包括新增了颱風遠離後的警示、增加了多個懸旗點及調整了大炮台的嚮炮次數。

1898 年 - 萬國通語字母旗

  • 位於上海的徐家滙天文台訂定了使用「萬國通語字母旗」向船隻發佈風訊的辦法,並於 1896 年起逐步擴展至其他中國沿海城市。
  • 1898 年 7 月 1 日起,澳門船政廳宣布澳門實行此「中國沿岸風暴信號」。「中國沿岸風暴信號」與 1861 年起實行的預警信號是兩個獨立的系統,兩者共同在澳門實施。
  • 「中國沿岸風暴信號」透過升旗的方式,向沿岸的船隻佈告熱帶氣旋的源地及移動路徑。旗幟會於東望洋炮台和船政廳懸掛,同時,會把接收到的颱風電報張貼在船政廳及驛務局(即現今郵電局的前身)。

▲ 萬國通語字母旗,通過與字母旗和數字旗的組合來報告風訊
(圖片來源:歷史檔案館《颱風歲月》展覽)

1912 年 - 澳門港務局正式採用「風球」

  • 1912 年 8 月 31 日起,澳門首次使用不同形狀的「風球」作為澳門本地港口信號。當有熱帶氣旋進入了本澳三百英里(約480公里)範圍內時,港務當局始懸掛風球。這套信號由三部份組成:
1~8號信號表示熱帶氣旋之位置(以澳門為中心)。這些信號的下方如同時懸有一白旗,表示熱帶氣旋正移近澳門,對本澳構成威脅。

當熱帶氣旋非常接近或現正橫過澳門上空時,日間將改掛旗幟,晚間維持懸燈號,並隨即在大炮台嗚炮三次。


直襲標識旗幟式樣

直襲標識燈號式樣

當熱帶氣旋經已遠離澳門的時候,日間將改掛白旗,晚間懸兩白色燈號,並隨即在大炮台嗚炮三嚮。


遠離標識旗幟式樣

遠離標識燈號式樣

1920 年 - 澳門本地港口信號

  • 1920 年 8 月 7 日起,在上述信號系統中加入 9 至 12 號信號,1 至 8 號信號依然為指示熱帶氣旋趨向的信號。

取替先前風球下懸白旗的作用。如 1~8 號信號下方同時懸掛 9 號信號,表示熱帶氣旋會持續移近,且澳門風力有上升之趨勢。


日間信號

夜間燈號

新增的 10 號信號形狀是兩個相對的三角形。熱帶氣旋未進入澳門三百英里內時,但如果預料其未來 24 小時將會影響本澳,即可懸掛。

10 號信號式樣

作用:取代 1912 年實施的直襲標識。

▪︎ 11 號信號:「十」字形狀風球,表示熱帶氣旋之中心非常接近澳門,並且預期澳門有猛烈風勢。大炮台隨即嗚炮兩次,每次三嚮。
▪︎ 12號信號:日間信號為一中間標有綠色十字符號之三角白旗,表示熱帶氣旋之中心現正橫過澳門上空。大炮台隨即嗚炮三嚮。


11 號信號的日間及夜間式樣

12 號信號的日間及夜間式樣

1920 年 - 在澳門施實的中國沿海風暴信號

  • 澳門港務局參考了上海徐家滙天文台最新的「中國沿海風暴信號」,1920 年 8 月 7 日更新了在澳門所實施的「中國沿海風暴信號」,並與上述的澳門本地港口信號共同運作。 
  • 此「中國沿海風暴信號」通過風球的不同組合,可告知船員熱帶氣旋或大陸性低氣壓的實際位置、移動方向及強度等資訊。

1923 年 - 現今風球信號雛形誕生

  • 1923 年 10 月 23 日起,一套全新的澳門本地港口信號誕生,信號簡化至一至八號信號。
  • 遠離標識沒有變更,日間信號繼續為一白旗。

1931 年

  • 遠東地區氣象部門會議於 1930 年 4 月尾至 5 月頭舉辦,會議上統一了區內的熱帶氣旋預警信號。
  • 為了跟隨區內的熱帶氣旋信號系統,澳門港務局於 1931 年 6 月 11 日起更新了澳門的風球信號。
  • 由於馬尼拉與香港對颱風警告訊號系統進行綜合修正協議,1935 年 1 月 2 日起本澳亦跟隨。新的風球信號系統中,規定二至四號只在菲律賓懸掛,而七及八號風球的式樣分別由原先的  及   更改為  及 ,其餘信號與 1931 年相同。

1950 年 - 「黑球」誕生

  • 1950 年 8 月 1 日起,新增「劇烈風勢標識(Sinal de ventos fortes)」,符號為一黑球 ,晚間燈號 。劇烈風勢標識可在弱熱帶氣旋或季候風引致本澳出現強風時懸掛。香港天文台則曾稱為「本地強風信號」。

1956 年 - 三號風球誕生

  • 為了區分由季候風與熱帶氣旋所引起的強風,1956 年 4 月 1 日起重新引入在 1935 年廢除的三號風球。 
  • 「劇烈風勢標識」則修訂為「季候劇烈風勢標識(Sinal de ventos fortes de monção )」,只在季候風引致強風的情況下適用。

1969 年 - 「3-A 信號」

  • 1969 年 4 月 19 日起新增「3-A 信號」。此信號為一藍色旗幟,晚間為一藍色燈號。氣象台懸掛三號風球後,如大炮台錄得強風程度的持續風速時,便會在三號風球側再懸上「3-A信號」,表示強風現已吹抵本澳,市民應當提高警愓。
  • 此外,一號風球有了更明確的定義:當颱風進入本澳 400 海里(740km)內並可能影響本澳時懸掛。

「3-A信號」旗幟式樣

「3-A信號」燈號式樣(一盞藍燈)

1969 年 - 八號風球統一

  • 五至八號風球均表示有烈風威脅,而數字的大小只是代表烈風來襲的方向,但往往會對市民造成誤會,認為五號風球的風力比六、七及八號風球來得弱,故此在 1973 年 3 月 24 日起,澳門氣象台將五、六、七及八號風球統一,分為八號東北、八號東南、八號西北及八號西南風球。自此,一、三、八、九、十號風球的形式維持至今。
  • 同時,取消 1969 年實施的「3-A 信號」。

2000 年至今

  • 2000 年 3 月 2 日,特區政府公佈《16/2000號行政命令》,一號風球的警戒範圍由 400 海浬更改為 800 公里,並取消九、十號風球懸掛時在大炮台嗚放電笛。
  • 2017 年「天鴿」風災過後,氣象局檢討了澳門的熱帶氣旋信號系統。 2018 年 4 月 17 日起生效的《16/2018號行政命令》是澳門現行的熱帶氣旋信號系統,與《16/2000號行政命令》比較,風球數字、形狀與燈號沒有改動,僅修訂了風球意義及預防措施之表述。

澳門的熱帶氣旋信號站

  • 信號站是熱帶氣旋警告懸掛的地方,現時澳門仍然運作的信號站僅餘兩個,分別是東望洋燈塔及大砲台山,前者由海事及水務局負責,後者則由文化局負責。
  • 已結束使命的熱帶氣旋信號站:望廈砲台、港務局大樓、媽閣船塢、氹仔砲台、離島社會復原所、路環港務局分局及路環水警稽查站。
東望洋砲台大砲台山望廈砲台港務局(舊)媽閣船塢氹仔砲台離島社會復原所路環水警稽查站路環港務局分局

參考資料

本頁參考之數據、圖資、資料及文獻如下,謹此致謝!如有遺留請協助告知。 

  • 風順堂原稱為風「訊」堂: 林家駿《澳門教區歷史掌故文摘(一)》:(澳門天主教教務行政處)
  • Boletim Oficial de Macau:
    1862 n.°37 & 1898 n.°20 & 1900 n.°19 & 1912 n.°35 & 1920 n.°32 & 1923 n.°16 & 1924 n.°23 & 1931 n.°25 & 1935 n.°02 & 1942 n.°10 & 1950 n.°31 & 1956 n.°13 & 1957 n.°49 & 1969 n.°16 & 1973 n.°12
  • Portias:
    n.º 49/80/M, de 19 de Março de 1980
    n.º 134/86/M, de 13 de Setembro de 1986
  • 行政命令:
    《16/2000 號行政法令》、《16/2018 號行政命令》
  • 1920 年 8 月 7 日澳門所實施的中國沿海風暴信號圖片:
    Carlos Alves, Os Tufões do Mar da China 
  • 1931 萬國通語字母旗圖:
    《颱風歲月》(澳門文化局)

※ 本頁最後修訂日期:2020-09-22 13:25 MST